《北京市主要常規(guī)造林樹種目錄》于近日�(fā)布,“北京楊”等10余種“老牌”行道樹退出目錄。從今年起,北京市城市街道及園林綠化禁用目錄外樹種。“北京楊”是一種人工雜交的楊柳樹品種,生長速度快,曾經(jīng)在北京市城市綠化中被廣為采用,可稱為“當家樹”。但這一樹種有明顯缺點,木質(zhì)疏松易倒伏、容易招病蟲害,且每到春季,楊柳樹雌株會�(chǎn)生大量飛絮,污染�(huán)境,人吸入口腔和鼻腔易產(chǎn)生呼吸道疾病。北京市及時淘汰落后樹種,體�(xiàn)了城市綠化與時俱進、因地制宜。綠化美化是城市漂亮的外衣。如今許多城市都在打造旅游城市,城市綠景無疑是吸引游客的一道亮麗風(fēng)景線。但如何綠化、造景,則是一道科�(xué)、人文考題,“因地制宜�4個字就是這道“題”的答案�
筆者認為,城市綠化因地制宜�(yīng)體現(xiàn)�3個方靀首先是提高綠化成活率,遵循樹木生長的自然規(guī)律,如今一些個別地方為了“速成綠化”,廣泛進行大樹移植進城,導(dǎo)致樹木死亡率高,這亟待糾正;其次是要做到�(jīng)濟適用,杜絕奢華綠化,有的城市將綠化工程當作面子、形象工程,不顧財力,一味追求高檔次,大量栽種銀杏、樟樹等名貴樹種,這不可取,綠化要注重節(jié)儉,栽樹種草是為過濾空氣、吸收PM2.5、減少污染、降低城市噪音,為市民生活提供清新、干凈的大氣�(huán)境,綠色植被一般都具有這些功能,因此無須過于追求名貴樹種;最后則是要科學(xué)培育適合本地的樹種苗圃,我國各地氣候、水土、空氣、溫度、濕度等自然條件差異較大,盲目引進外來樹種會“水土不服”,因地制宜培育樹種,既能增加綠化成活率,又具有城市特色�